新闻中心

黑色系走强,有色板块全线回落,黑色有色差吗

2025-09-2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黑色系商品强势崛起:政策东风下的价值重构

2023年的大宗商品市场正在上演冰火两重天的戏剧性场景。当有色金属板块陷入集体回调之际,以铁矿石、焦煤、螺纹钢为代表的黑色系商品却持续走强,主力合约价格自年初以来累计涨幅已超30%,形成鲜明的市场分化格局。这种看似矛盾的市场现象背后,实则暗含着深刻的经济逻辑与产业变革密码。

政策端的强力驱动成为黑色系走强的核心引擎。随着"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全面落地,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基建投资热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2.4%,其中交通、水利、能源等传统基建领域投资增速均保持在15%以上。

这种政策驱动的需求扩张直接刺激了钢铁产业链的景气度,螺纹钢表观消费量连续6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钢厂库存周转天数降至历史低位。与此环保政策的持续加码倒逼行业供给侧改革,河北、山西等钢铁大省相继出台超低排放改造方案,导致部分落后产能加速出清,进一步强化了黑色系商品的供给端约束。

市场资金正在用真金白银为黑色系商品投票。期货市场持仓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持仓量较年初增长45%,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至62%。这种资金配置的转向既反映了市场对稳增长政策的强烈预期,也揭示了机构投资者对传统周期板块价值重估的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黑色系商品的金融属性正在发生质变——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铁矿石人民币计价结算规模突破2000亿元,中国在全球黑色系商品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

产业升级带来的需求结构变化同样不容忽视。在新能源革命浪潮下,风电塔筒、光伏支架等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对特种钢材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新能源领域钢材消费量预计突破8000万吨,占全年钢材总需求的比重将首次超过10%。

这种结构性需求升级不仅为黑色系商品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更推动着整个产业链向高端化、绿色化方向转型。

有色板块集体回调:周期拐点还是价值洼地?

与黑色系商品的强势表现形成鲜明对比,有色金属板块自三季度以来持续承压。LME铜价较年内高点回落18%,铝价创下近两年新低,锌、镍等品种也相继进入技术性熊市。这种集体回调究竟是周期拐点的预警信号,还是市场错杀带来的配置机遇?答案或许隐藏在复杂的全球宏观经济图景之中。

全球制造业PMI的持续走弱正在重塑有色金属的需求预期。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制造业活动指数已连续5个月处于收缩区间,特别是欧洲制造业PMI跌破45的警戒线,直接导致工业金属消费预期下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消费国,虽然基建投资保持强劲,但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滑21%的现实,仍对铜、铝等品种的终端需求形成压制。

这种供需格局的微妙变化在库存数据上得到印证,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较年初增长120%,达到近三年高位。

新能源赛道增速放缓成为压制有色板块的关键变量。过去三年备受追捧的"新能源金属"概念正在经历价值重估,锂价从60万元/吨高位腰斩,钴价跌破30万元/吨关口。这种剧烈调整既源于上游产能的集中释放,也反映出市场对电动车渗透率增速的担忧。国际能源署最新预测将2023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增速从60%下调至45%,直接导致动力电池产业链进入去库存周期。

不过,这种调整或许正在孕育新的机遇——当前碳酸锂价格已逼近部分云母提锂企业的成本线,行业洗牌后具有资源和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迎来价值回归。

美元指数的剧烈波动持续扰动有色板块定价逻辑。美联储"higherforlonger"的货币政策导向推动美元指数站稳106关口,使得以美元计价的有色金属普遍承压。但市场预期正在发生微妙变化,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2024年二季度降息概率已升至65%,这种预期差可能成为有色金属板块绝地反击的催化剂。

历史数据表明,在美元指数由强转弱的过渡期,铜价往往能获得15%-20%的修复空间。

站在当前时点,机构投资者对有色板块的态度呈现显著分歧。高盛在最新大宗商品展望中维持铜价看涨至12000美元/吨的判断,强调全球能源转型带来的结构性需求。而摩根士丹利则警告工业金属可能面临3-6个月的需求真空期。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种分歧恰恰意味着需要更精细的品种选择——关注库存去化顺利的品种,把握超跌反弹机会;同时警惕供给弹性不足的品种在需求回暖时的爆发潜力。

当市场情绪与基本面出现显著背离时,往往正是布局长期价值的最佳时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