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行业报告:大宗商品中期走势展望,大宗商品 行情
宏观经济与政策驱动下的市场变局
全球经济复苏分化,供需天平倾斜
2024年全球GDP增速预计维持在2.7%-3.1%,但区域分化显著:美国经济“软着陆”预期增强,欧洲受能源成本高企拖累,而中国基建投资与制造业升级持续发力。这种不均衡复苏直接重塑大宗商品需求版图——原油、铜、铝等工业原材料的消费重心加速向亚太转移。
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24年亚洲将贡献全球原油增量的72%,中国精炼铜进口量同比或增长15%。
关键矛盾点在于供给端瓶颈:全球铜矿资本开支连续5年低于需求增速,2025年供需缺口或扩大至84万吨;OPEC+减产协议与页岩油产能博弈持续,原油市场进入“紧平衡”新常态。这种结构性短缺为价格提供长期支撑,但短期波动仍受美联储政策主导——若2024年降息周期启动,美元走弱将触发大宗商品金融属性溢价。
地缘政治“黑天鹅”重塑贸易链条
俄乌冲突延宕与红海航运危机证明,供应链韧性已成为大宗商品定价的核心变量。2023年全球液化天然气(LNG)现货价格因欧洲库存重建回落,但2024年冬季仍面临10%-15%的上涨风险;铁矿石贸易路线加速“去澳大利亚化”,几内亚西芒杜项目投产将重构非洲-中国供应链。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推动关键矿产本土化,镍、锂、钴等电池金属的“区域定价”特征凸显,中国企业在印尼的镍加工产能已占全球67%,形成战略级竞争优势。
能源转型催生结构性机会
全球碳中和进程正从政策承诺转向实质投资:2024年可再生能源装机量预计突破550GW,拉动白银(光伏导电浆关键材料)需求增长23%;电动汽车渗透率超20%临界点,锂、石墨需求进入爆发期。但传统能源的“退出成本”被低估——欧洲碳价突破100欧元/吨后,钢铁企业被迫支付额外50亿美元排放成本,高品位铁矿石溢价持续走阔。
这种新旧能源替代的“摩擦成本”,将在中期内支撑油气、焦煤等传统品种价格韧性。
核心赛道解析与投资策略
能源类:原油“上有顶、下有底”,天然气波动加剧
原油市场进入“新常态”博弈:OPEC+通过灵活减产将布伦特油价中枢锚定在75-95美元/桶,但美国页岩油盈亏平衡线降至48美元/桶,形成“下有成本底、上有政治顶”的震荡区间。2024年需重点关注委内瑞拉、伊朗产量回归潜力,以及中国炼化产能结构性过剩对裂解价差的压制。
天然气成为最大波动源:欧洲储气库填充率虽达95%,但北溪管道永久性断供使LNG船运价格敏感度飙升。2024年若出现寒潮或澳大利亚罢工事件,TTF价格可能短时冲高至60欧元/MWh。投资者可关注跨区域价差套利,以及美国自由港LNG出口设施复工带来的套保机会。
工业金属:铜的“超级周期”与铝的绿色溢价
铜作为电气化核心材料,2024-2026年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高盛模型显示,每增加1%的全球GDP增长需消耗2.5万吨铜,而当前全球可开发铜矿项目仅能覆盖60%的需求增量。智利Codelco产量下滑、刚果(金)税收政策收紧等事件,将进一步推升铜价冲击12,000美元/吨关口。
铝则受益于“绿色溢价”:水电铝产能占比每提升10%,成本曲线陡峭度增加8%。中国云南电解铝产能因水电季节性波动,已形成独特的“丰水期-枯水期”价格周期,2024年沪铝主力合约或呈现“阶梯式上行”特征,波动区间上移至19,000-22,000元/吨。
农产品:厄尔尼诺周期与生物燃料博弈
2023年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东南亚棕榈油减产4.7%,2024年拉尼娜回归概率升至65%,可能引发美国大豆单产下滑及巴西运输瓶颈。更深远的影响来自生物燃料政策:美国可再生柴油产能扩张使豆油工业消费占比突破45%,棕榈油-柴油价差成为新的定价锚点。
战略建议:投资者应构建“杠铃策略”——左侧配置铜、白银等新能源金属ETF,右侧利用原油、天然气期货期权管理波动风险;农产品领域重点关注天气衍生品与跨品种套利组合。对于高净值客户,参与锂矿股权基金或铜精矿贸易融资项目,可获取超额α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