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政策利好释放,期货品种迎来上涨行情,期货涨价品种
政策组合拳发力期货市场迎价值重估
近期,随着国家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期货市场迎来久违的亢奋情绪。从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到央行超预期降准,再到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加码,多重利好形成叠加效应,推动工业品、农产品期货集体走强。数据显示,4月以来螺纹钢期货累计涨幅超12%,沪铜主力合约突破83000元/吨关口,原油期货更在地缘政治与需求回暖双重刺激下站上90美元/桶高位。
政策传导路径深度解析本轮政策红利对期货市场的影响呈现三大传导路径:
财政端发力激活基建需求:1万亿特别国债提前下达,叠加地方专项债发行提速,直接拉动螺纹钢、水泥等建材期货需求预期。某期货公司研报测算显示,每增加1万亿基建投资将带动钢材表观消费量增长约3.5%。产业升级催生结构性机会:设备更新政策明确对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倾斜,带动相关原材料期货异动。
以沪锡为例,因光伏焊带需求激增,期货价格单周暴涨9.2%,创下年内最大涨幅。绿色转型重构商品逻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容方案落地,推动铝、纯碱等能源密集型品种开启供给侧改革预期。某头部券商测算,电解铝行业若全面纳入碳交易,生产成本将上移15%-20%,这为期货价格提供了坚实支撑。
资金面与基本面的共振效应在市场流动性方面,央行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期货市场保证金规模单周增加280亿元,其中黑色系品种增仓最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协同进场形成独特景观:某钢铁企业通过期货市场锁定未来三个月50万吨螺纹钢采购成本,而CTA策略基金则在技术突破关键位加大多头配置。
从库存周期角度看,当前正处于被动去库向主动补库过渡阶段。以铜为例,LME库存连续7周下降至10万吨以下,国内社会库存同比减少32%,低库存背景下任何边际利好都可能引发价格剧烈波动。某期货分析师指出:“当政策东风遇上库存周期拐点,商品价格的弹性往往超预期。
”
把握结构性行情三大策略决胜期货市场
策略一:紧跟政策脉络布局核心品种在政策驱动的上涨行情中,投资者需建立“政策图谱—供需缺口—资金流向”的三维分析框架:
新质生产力赛道:重点关注与高端制造相关的白银(光伏银浆原料)、工业硅(半导体材料),这两个品种年内机构调研频次同比增加200%。农产品安全主线:受极端天气与地缘冲突影响,豆粕、玉米期货隐含波动率升至35%高位。某私募基金通过买入看涨期权组合,在巴西干旱炒作中实现单月收益47%。
能源转型受益品种:碳酸锂期货在电动车下乡政策刺激下触底反弹,某产业资本采用“现货囤积+期货套保”策略,成功捕捉到20%的价差修复空间。
策略二:利用期现联动捕捉超额收益当前期现基差呈现显著分化:
螺纹钢期货较现货贴水收窄至50元/吨,接近三年均值水平,反映市场对旺季需求兑现的信心。原油期货呈现深度Back结构,近月合约较远月溢价达4美元/桶,暗示短期供应紧张格局。专业投资者可通过基差贸易、仓单质押等工具放大收益。某贸易商利用期现价差,在橡胶市场实施“买现货抛期货”操作,实现无风险套利3.2%。
策略三:动态风控应对波动加剧在政策市特征明显的行情中,投资者需建立弹性风控机制:
波动率预警系统:当主力合约20日历史波动率突破40%分位时,自动触发减仓指令。政策事件对冲工具:在重要政策窗口期(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配置VIX相关衍生品对冲黑天鹅风险。跨品种对冲组合:做多受政策扶持的纯碱期货,同时做空产能过剩的玻璃期货,利用产业链利润再平衡获利。
机构资金动向揭示未来方向最新持仓数据显示,永安期货在铜品种上的净多头寸增至3.2万手,创两年新高;而外资机构通过QFII渠道加码农产品期权,棕榈油看涨期权未平仓合约激增58%。这些“聪明钱”的布局方向,往往暗含下一阶段的热点轮动线索。
对于普通投资者,建议采用“核心+卫星”配置策略:将70%资金配置于政策确定性强的黑色、有色品种,30%机动仓位捕捉农产品、化工品的阶段性机会。同时警惕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的回调风险,设置8%的动态止损线保护本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