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投资机构预测:未来价格中枢或上移,认为市场未来价格可能下跌的投资者应该怎样
全球格局重塑下的价格逻辑:三大驱动力推动价值重估
2023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连续三次上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标志着全球经济正式步入复苏轨道。在这一背景下,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顶级投行密集发布研报指出,能源、工业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中枢将在未来3-5年系统性上移,这一判断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底层逻辑。
驱动力一:全球经济复苏的“乘数效应”
后疫情时代,主要经济体同步启动基建投资计划。美国《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承诺十年内投入1.2万亿美元,欧盟“全球门户”战略规划3000亿欧元,新兴市场国家城镇化率提升带来的刚性需求,形成叠加效应。据世界钢铁协会测算,仅绿色能源转型相关基建,就将使全球钢铁年需求量额外增加1.5亿吨。
这种需求端的结构性扩张,正在重塑大宗商品的定价模型。
驱动力二:货币政策转向的滞后影响
尽管美联储已暂停加息,但过去两年累计500个基点的加息幅度,正在通过产业链传导产生“价格刚性”。德意志银行研究显示,全球供应链重构带来的近岸外包趋势,使制造业成本普遍上升12%-18%。更关键的是,主要央行维持高利率的时间可能远超市场预期——欧洲央行最新压力测试表明,要将通胀稳定在2%目标区间,政策利率需在3.5%水平维持至2025年底。
这种货币环境正在重塑资产定价的贴现率体系。
驱动力三:技术革命引发的资源再配置
新能源革命催生战略性资源需求剧增。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指出,2040年全球锂、钴、镍需求将分别激增42倍、21倍和19倍。更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算力爆发带来的电力需求——训练单个大语言模型的耗电量相当于120个美国家庭年用电量。这种指数级增长的需求,正在颠覆传统资源品的估值体系。
高盛大宗商品研究部已将铜的长期目标价上调至15000美元/吨,较当前价位存在40%上行空间。
穿越周期的投资策略:在价值重构中捕捉超额收益
面对价格中枢上移的确定性趋势,瑞银财富管理部提出“三维配置模型”:30%抗通胀实物资产+40%权益资产+30%另类投资。这种配置逻辑既把握趋势红利,又有效对冲波动风险,值得投资者深度借鉴。
战略配置:把握三大核心赛道
1.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受益者重点布局能源转型关键金属(铜、铝、锂)、农业供给侧改革品种(大豆、棕榈油)及战略储备资源(铀、稀土)。贝莱德基金测算显示,大宗商品组合与股票债券的相关性仅为0.2,在通胀上行期能提供显著超额收益。
2.定价权提升的消费龙头具有强品牌溢价的企业将率先转嫁成本压力。茅台、爱马仕等奢侈品的定价能力在通胀环境中展现韧性——LVMH集团2023年提价12%仍保持销量增长,验证了高端消费品的通胀对冲属性。
3.重资产行业价值重估港口、机场、输电网络等基础设施资产,因其稀缺性和收益稳定性,正成为保险资金的配置重点。伯克希尔哈撒韦近期增持西方石油公司,正是看中其油气管道资产的通胀挂钩收益特性。
战术应对:构建动态防御体系
在价格中枢上移过程中,波动率可能放大。摩根大通建议采用“杠铃策略”:一端配置黄金、短债等避险资产(建议占比20%),另一端布局科技成长股(建议占比30%),中间层配置高股息资产(建议占比50%)。历史
延伸阅读:价格传导链中的隐藏机遇
从原材料到终端消费的价格扩散路径
波士顿咨询集团研究显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至消费品通常需要6-9个月,但不同环节存在显著差异。原油价格波动在3个月内影响航空燃油成本,而铜价上涨需要12-18个月才能完全体现在家电终端售价中。这种时滞效应为产业链投资提供时间窗口。
区域价差套利机会显现
由于地缘政治导致的供应链分割,同种商品区域价差持续扩大。2023年欧盟天然气价格较北美溢价78%,LME镍现货亚洲溢价一度达3000美元/吨。专业机构通过建立跨市场对冲头寸,年化收益可达15%-20%。
(若需深入某个领域或补充可视化图表数据,请说明具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