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供需紧平衡格局延续,价格高位震荡,供需平衡是好是坏
全球产业链重构下的供需新格局
2023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持续演绎"冰与火之歌",从能源市场的天然气价格过山车,到锂、钴等新能源金属的剧烈波动,再到粮食作物的周期性震荡,"供需紧平衡"已成为贯穿各领域的关键词。这种特殊市场形态的形成,本质上是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能源转型加速推进与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1.1供应链重构催生结构性缺口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呈现区域化、近岸化特征,主要经济体纷纷建立"安全供应链"。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推动关键矿产本土化采购,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2030年本土加工比例达40%,这种政策导向直接导致全球资源错配。
以锂资源为例,全球已探明储量足够支撑电动化转型,但澳洲锂辉石、南美盐湖锂与中游加工产能的错位分布,造成阶段性供应紧张。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金属需求增速达25%,但供应端响应周期普遍需要3-5年。
1.2能源转型加速需求结构裂变碳中和目标正重塑全球能源消费版图。传统化石能源投资持续萎缩,2015-2022年全球油气勘探投资下降40%,而新能源装机年均增速超15%。这种"新旧能源转换断层"导致过渡期供需矛盾加剧。欧洲能源危机即是典型案例:2022年欧盟风光发电占比达22%,但储能配套不足导致气电调峰需求激增,叠加俄气断供,最终酿成天然气价格暴涨500%的极端行情。
这种结构性矛盾在铜、铝等兼具传统与新兴需求的金属领域尤为突出。
1.3库存机制失效放大价格波动全球供应链中断导致传统库存缓冲机制失效。疫情前大宗商品库存周转天数普遍在30-45天,如今已压缩至15-20天。低库存状态下,任何突发事件都会引发价格剧烈波动。2023年3月LME镍逼空事件即是明证:全球显性库存仅6.8万吨,不足全球两日消费量,最终导致镍价单日暴涨250%。
这种"薄库存"状态在原油、农产品领域同样显著,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已降至1983年来最低,全球小麦库存消费比跌破28%的警戒线。
价格高位震荡中的博弈与破局
在供需紧平衡的宏观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呈现"上有顶、下有底"的震荡特征。这种特殊的价格形态既包含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也折射出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博弈。理解这种震荡逻辑,对把握投资机遇、规避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1三重力量构筑价格弹性空间当前价格震荡区间由三大核心因素共同界定:首先是成本支撑线,全球通胀推高开采成本,智利铜矿现金成本较2019年上涨40%,布伦特原油边际成本升至65美元/桶;其次是需求天花板,高价格对消费的抑制作用逐步显现,2023年Q2全球精炼铜表观消费环比下降2.3%;最后是政策调控顶,各国战略储备投放形成价格压制,美国1.8亿桶原油抛储使WTI价格中枢下移15美元。
这三重力量的动态平衡,造就了铜价在7800-9200美元/吨、锂价在35-50万元/吨的震荡箱体。
2.2产业链利润再分配进行时价格高位震荡引发产业链利润格局重构。上游资源端维持高盈利,2023年H1全球五大矿业巨头平均净利润率达28%;中游加工环节承压明显,锂电正极材料加工费压缩至1.5万元/吨,较2022年峰值下降60%;下游应用端出现分化,新能源车企通过期货套保锁定成本,而中小制造企业普遍面临"增收不增利"困境。
这种利润再分配倒逼技术创新,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量产、青山集团镍铁一体化项目等突破,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2.3破局之道:建立动态平衡能力面对持续的价格波动,产业链企业需构建三大核心能力:首先是柔性供应链体系,美的集团通过"T+3"模式将原材料库存周期缩短至5天;其次是价格风险管理能力,参照嘉能可建立包含期货、期权、互换的综合对冲策略;最后是技术创新储备,特斯拉4680电池通过材料创新降低单位锂耗15%。
对于投资者而言,波动市况中更需关注结构性机会,如铜铝替代材料、储能调峰技术、农业生物育种等细分领域,这些赛道正在孕育穿越周期的价值标的。
在全球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供需紧平衡或将成为常态。唯有深刻理解这种特殊市场形态的运行逻辑,才能在价格震荡中把握产业升级的确定性机遇,实现风险可控下的价值成长。



2025-09-19
浏览次数:
次
返回列表